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發生產(chan) 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chuan) 承和身體(ti) 素質特點的‘中國藥’,特別是要加強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
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you) 勢的科技資源、優(you) 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挖掘利用好中醫藥資源,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yi) 。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優(you) 勢,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chuan) 承和身體(ti) 素質特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辨證論治等中醫基本理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中醫藥形成了獨特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成為(wei) 人們(men) 治療疾病、健體(ti) 強身、養(yang) 生延年的重要手段。中醫藥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大地,具有豐(feng) 富的人用經驗,與(yu) 中國人的生命基因、體(ti) 質特點、曆史傳(chuan) 承、文化觀念融為(wei) 一體(ti) ,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研發生產(chan) 更多高質量的“中國藥”,需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chuan) 承精華,守正創新,尤其是處理好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辯證關(guan) 係。沒有傳(chuan) 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chuan) 承就失去未來。惟有秉持“傳(chuan) 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chuan) 承,才能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傳(chuan) 承精華,就是要讓中醫藥發展薪火相傳(chuan) 。傳(chuan) 承是中醫藥創新的根基,離開傳(chuan) 承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同疾病鬥爭(zheng) 的偉(wei) 大實踐中,產(chan) 生了《神農(nong) 本草經》《黃帝內(nei) 經》《傷(shang) 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大量優(you) 秀經典著作。中醫藥的精華,沉澱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古籍中,流傳(chuan) 在曆代中醫大家的臨(lin) 床實踐中,散落在療效顯著的民間奇方中。這是中醫藥學深厚的根基,也是中醫藥發展的命脈。每一個(ge) 經典良方,都是經過無數次人體(ti) 試驗的經驗總結,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曆史一次次充分證明,中醫藥曆久彌新,是一個(ge) 巨大的醫學寶庫。例如,屠呦呦從(cong) 東(dong) 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成功提取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葛又文將《傷(shang) 寒雜病論》中的4個(ge) 經典方劑有機組合在一起,精心化裁為(wei) 一個(ge) 抗疫方劑——清肺排毒湯,為(wei) 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守正創新,就是要讓中醫藥發展清流激蕩。讓中醫藥老樹發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創新。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中醫藥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的活水,在更多領域取得新突破。我國曆史上的經典方劑浩如煙海,但大多數方子還在古籍中沉睡,亟待開發利用。發展中醫藥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我們(men) 既要善於(yu) 從(cong) 古代經典醫籍中尋找創新靈感,也要善於(yu) 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創新能力,二者相結合才能產(chan) 出原創性成果。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wei) 中醫藥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多學科、跨行業(ye) 合作為(wei) 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廣闊空間。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團隊構建了世界超大規模的中藥分子功能基因表達譜數據庫,基於(yu) 中醫藥經典理論和傳(chuan) 統經驗,結合現代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以臨(lin) 床功效為(wei) 導向,篩選出治療慢性心衰、慢阻肺等新方劑,為(wei) 複雜疾病的中藥創新藥研發開辟了新路徑。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ang) 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我們(men) 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you) 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研發生產(chan) 更多“中國藥”,護佑億(yi) 萬(wan) 人民健康。
Copyright © 2000-2023SG·亚洲胜游生物集團有限公司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4)第 00811 號 京公網安備11011402013114號